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先进典型事迹宣传 党史学习教育 2019咸阳好人榜

债市整顿或入中央顶层决策 决议首提发展规范并重

作者:松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期:2013.11.22 阅读:3706
  债市的整顿行动或已被纳入中央的顶层决策。今年4月份以来,国务院多部委针对银行间债市开展联合“打黑”行动,核查风暴席卷之下,银行、券商、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债券负责人纷纷被公安部门带走调查。
  
  而另一方面,债市的相关监管部门也在债券发行、交易及其他监管环节不断更新设计。事实上,债市的这一系列变动或与中央决策授意不无关联。
  
  11月15日,中共中央公布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提出,“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而这也继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完善和规范债券发行程序”后,再次将“债券市场”整体纳入规范序列。
  
  “虽然规范列在发展的后面,但是规范和之前比更被强调,这显示出中央对债市乱象的治理决心。”汇金系某券商债券研究员宋林(化名)表示,“债市的整顿很可能要继续下去。”
  
  债市核查溯源
  
  继多家基金、券商固收部等债市大佬先后被曝在核查中落马后,4月24日,央行召集多家银行召开内部会议,定调银行间债市“维稳”以及针对“丙类户”问题展开治理行动,要求各机构针对各自债券交易情况进行检查,并表示将对内部检查上报的问题,争取公安、审计部门的从宽处理。
  
  此后有关债市核查的讯息曾一度销声匿迹,直至今年9月,宏源证券债券销售交易部总经理陈智军、国信证券固定收益事业部总裁孙明霞等人被警方带走调查,再次引发市场对债市打黑的关注,而这也意味着,此轮债市整顿风波或远未终结。
  
  “查到谁也要看各方的博弈,据说当时是查到银行就查不动了。”民生银行金融市场部刘敏(化名)表示,“4月份那一波(债市核查)很快就被曝光了,而最近的几个案子原因到现在还不太明朗,不过现在来看仍和高层意图有关。”
  
  事实上,从债市核查风暴的过程管窥,其顶层决策的授意迹象也颇为明显。一方面,连续的债市打黑行动从开始就已超出金融监管机构的稽查范围,而直接成为刑事案件;另一方面,此轮债市核查风暴的彼时发起机构,亦非金融监管机构,而是与中央决策联系更加紧密的国家审计署。种种迹象均显示出此轮债市打黑具有较强的“顶层决策”特质。
  
  “如果仅是传统监管机构介入,那么很可能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刘敏指出,“但从当初由审计署来主导核查再到现在公安经侦调查来看,明显有高层授意成分在里面。”
  
  联合规范或将延续
  
  公开资料及坊间传闻显示,前述多名落马债市大佬的被调查原因,多与银行间债市的“丙类户”及“债券代持”所引发的利益输送行为不无关联。“这些涉及利益输送的操作,通常是犯案人设立能够由自己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丙类户与关联机构开展对手交易。”华中某券商固定收益部经理表示,“先是利用个人关系在发行、分销等环节低价拿券,再将券高价倒给关联买方赚取点差。”
  
  针对“丙类户”“一级半市场”及“债券代持”中可能存在的债市利输问题,多个监管部门亦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联合治理。
  
  今年4月,证监会表态称禁止相关机构开展任何形式的证券代持,并要求各机构上报代持情况并实施整改。与此同时,央行则在内部会议中提出对丙类户实施“取消或升级”的整改措施,并要求各银行上报由其甲类户代理的丙类户交易数据。
  
  另一方面,监管层通过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债登”)发布通知,叫停丙类户开户及买入操作。“只能出不能入,丙类账户进入银行间债市的增量部分几乎全部堵死。”债券研究员宋林彼时表示,“这样整顿,意味着监管层可能会放弃丙类户。”
  
  10月11日,监管层再次向各结算代理人及丙类结算成员发出通知,表示将对相关丙类户展开进一步清理。而在多监管部门联合规范之下,丙类户数量亦出现大幅锐减,中债信息网统计,截至上月底,丙类户的托管从去年年末的7585个缩减至10月底的2338个,同比减少69.18%。
  
  而在发行层面,债市的亡羊补牢亦在持续。5月,发改委通知取消企业债的协议定价方式,并要求全部改为簿记建档发行;7月至9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亦先后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信息披露、市场自律及簿记建档发布公告规范或指引。
  
  业内人士认为,中央此次将“规范债券市场”纳入《决定》后,此前的债市修补动作或仍将持续。
  
  “丙类户的问题只处理到一半,还没有彻底解决;此外还有些行为存在争议,比如债券代持,监管层可能会推出一些针对性的替代工具,让这类事阳光化。” 宋林指出,“问题都出在银行间(市场),未来监管层肯定要提高它的透明度。”